开启您的数字资产交易之旅

欧易交易所,致力于为您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服务,助您把握每一个投资机遇。

对话 Bitlayer 联创:比特币进入了“机构化时代” BTCFi 如何撬动万亿级市场机会?

Bitlayer 有哪些关键的技术升级?

1、ChainCatcher:Bitlayer定位于推动BitVM落地实现的比特币Layer2,为什么选择BitVM路线?在众多选择该路线的玩家中,你们的优势是什么?

Charlie Hu:我们决定做比特币 Layer2 ,主要是因为 BitVM白皮书在 2023 年 10 月正式发布了,BitVM从第一版迭代到第三版,不断革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为了BitVM联盟的核心成员和核心开发者,贡献了大量的代码和工作量,包括对接审计公司等工作。这些工作本身并不直接盈利,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推动整个比特币生态的发展。

我们认为,BitVM 不需要对比特币网络进行软分叉或硬分叉,而是基于现有比特币脚本进行优化,通过欺诈证明和 Rollup 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的交易,因此它在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而且这种技术选型不需要等待比特币网络的升级(如 OP_CAT),也更具可行性。因为 OP_CAT 升级在短期内不太可能落地。

因此我们选择全力投入 BitVM,但同时保持对其他技术选型的关注和研究,为未来可能的升级做准备。

2、ChainCatcher:Bitlayer近期发布了2.0白皮书,还上线BitVM Bridge主网Beta版。可以更细节地分享一下你们重点有哪些更新?为什么说你们的Bridge是首个基于 BitVM 范式的比特币跨链解决方案?

Charlie Hu:这些更新主要是围绕我们的两个核心产品:BitVM Bridge和比特币 Layer2 Rollup。这两个产品都需要突破底层的BitVM技术。

BitVM Bridge的核心目标是激活比特币的流动性,让它能够在 DeFi 场景中使用。

具体来说,我们BitVM Bridge主网Beta版引入了一种新的机制,它基于比特币脚本在链上进行优化,类似于 Optimism 或 Arbitrum 的欺诈证明机制。

我们设计了一个“挑战机制”,和WBTC采用的传统多签机制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让一群维护安全性的运营商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发起挑战,来处理可能有问题的恶意交易。

相比 WBTC,我们的桥在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上都有显著提升。我们定义这为“基于 BitVM 技术的新一代比特币跨链桥解决方案”,因为它能够激活更多可能性。

2.0白皮书详细解释了整个桥的工作机制和所有流程,确保用户和开发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每个环节。

Rollup架构的Bitlayer Network则是我们的另一个核心产品,它旨在实现高性能、比特币安全等效的交易。这意味着交易最终会在比特币区块上验证,确保安全性与比特币主链等效。

3、ChainCatcher:市面上有很多Rollup 模型,Bitlayer Network 的Rollup有哪些不同或优势?

Charlie Hu:市面上现有的 Rollup 并不能算真正的比特币安全等效的 Layer2。它们本质上都是侧链。侧链的安全性靠侧链节点维护,用多签把流动性跨到侧链上。

我们认为,真正的二层应该是比特币安全等效的交易。通过递归证明把数据压缩,最后写到比特币区块上。一旦数据写入比特币区块,就相当于不可篡改的去中心化记录,这就是比特币的安全性。只要比特币不被分叉,不被最长链逻辑破坏,写在比特币区块上的交易就一直有效。

我们想实现的是一个比特币安全等效的 Rollup 模型。这和侧链不同,侧链的资产撤回可能有问题,如果侧链节点出问题甚至分叉,资产可能就卡在里面。而我们的 Rollup 模型,资产撤回更安全、更方便。

总结来说,我们的 Rollup 架构和市面上其他项目的两大核心区别:一是技术层面的安全性,它是比特币等效的安全性,高于侧链的安全性。

二是经济模型层面。侧链的手续费并不分给比特币矿工,矿工没有收益,对比特币主网没有价值。而我们希望做到和比特币矿工的经济模型对齐,让矿工也能参与二层建设和提供流动性。

目前进展上,我们正在等待验证器模块的代码审计,预计审计很快通过后,就可以上线。

即将上线 V2 主网并 TGE

4、ChainCatcher:Bitlayer主网上线至今,数据情况如何?

Charlie Hu:我们主网跑到现在,累计产生了接近1500 万美元等值的 BTC 手续费;最高峰的时候有 200 多个项目部署到了Bitlayer主网,参与交互的独立地址 300 多万个,且均为可经验证的真实交互量。

5、ChainCatcher:近期除了前面提到的技术进展外,还有哪些商业层面的拓展?

Charlie Hu:我们核心的业务目标是,通过去中心化的跨链桥,把我们比特币链上的资产YBTC映射更多网络上,探索更多收益场景,给 YBTC持有者更大的收益。

我们和多个公链达成了合作。除了前段时间官宣的 Base、Starknet、Arbitrum、Sonic 和 Plume Network 这五大公链外,我们与Cardano也达成合作, 还将与Solana 推进合作。部分公链还给我们投资和grant资助。

我们还有一个独特的合作亮点,就是得到了超过 1/3 比特币算力的大矿池支持,与Antpool、F2Pool及SpiderPool三大矿池达成战略合作。

我们的 BitVM 桥的核心目标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供出色的用户体验,让桥接交易能够快速进入比特币主网的 mempool(交易池)。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通过矿池来加速交易的打包流程,尤其是处理那些非标准交易。

我们的 BitVM 交易就属于非标准交易类型。为了让这些非标准交易能够顺利写入比特币主网,并且尽可能排在前面,从而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矿池的合作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6、ChainCatcher:今年下半年,Bitlayer还有哪些重要动态和目标?

Charlie Hu:一是即将上线V2 主网,还有社区一直关心的TGE事件,它很快发生。币安的 Pre-TGE 活动和 Booster 活动已经开启,之后还会有更多进展披露。

在技术层面,我们会持续落地 BitVM技术,包括 Rollup 的细节优化,推动 V3 高性能 Rollup 基础设施的开发。

虽然 V3 的具体优化可能要到年底或明年年初才会推动,但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思路,正在逐步从设计向工程和生产推进。

二是业务拓展方面,我们要和各种大型 DeFi 协议和生态合作,把YBTC 的量做大。尤其是在推动大户采用 YBTC方面,我们会下功夫。

与此同时,我们会和像 21Shares、富兰克林这样的大型机构合作,发行 ETP 产品、比特币升息产品,甚至未来的灰度信托产品。

我们也会探索和 Tether、Circle、BitGo 等等重要行业重要伙伴的合作。

在生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我们已经在和托管方(如 Coinbase Prime 和 BitGo)、多链和跨链解决方案(如 Chainlink、LayerZero)、DEX 工具(如 DEXTools)、Nansen 等项目合作,还和十几个钱包建立了合作关系。

接下来,我们会不断加深和这些合作伙伴的紧密程度,真正把 YBTC 用到实际场景中,让更多用户使用,从而产生 Gas 费收入、跨链桥收入以及 TVL 流动性业务收入。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真正有业务场景落地、能够盈利的基础设施项目。

比特币“机构化”,如何影响 BTCFi 生态?

7、ChainCatcher:你们参与的2023年启动的比特币生态叙事,行业发展符合你们的预期吗?社区似乎普遍认为这波BTCFi生态有点高开低走?

Charlie Hu:这种现象类似于诺基亚用户在体验了苹果手机后,再也回不去了。比特币生态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用户体验有待提升。

目前比特币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基本符合预期,但仍有提升空间。比特币已经存在了 15 年,期间经历了许多波折,甚至一度被认为不可持续。然而,比特币生态一直在稳步发展。

比特币的发展需要时间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虽然速度可以更快,但过于追求速度可能会导致问题。技术落地需要经过严格的审计和验证,需要不断优化。

过去两年,比特币生态确实经历了很多变化,包括新的资金流入和资产增值。整体来看,这些进展是令人满意的。

8、ChainCatcher:放在更长的时间框架里来看,从闪电网络诞生至今,加密社区实验“撬动”比特币资产的流动性已经有 10多年。您觉得BTCFi行业有哪些实质进展或者明显变化?

Charlie Hu:在2021年前,比特币生态几乎原地原地踏步。唯一算得上的“大事件”是 2016~2017 年的区块大小之争——BTC vs BCH 的硬分叉,我们今天的几位投资人就是当时分叉里的核心 OG。

真正让比特币“动”起来的是 2021 年 11 月的 Taproot 升级。这次升级让比特币地址格式、脚本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没有 Taproot,就没有 2023 年初 Casey 推出的 Ordinals 协议,也就没有后来 BRC-20、Runes 这些叙事。

2023 年春天那波铭文热,也让大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比特币也可以玩生态。原本不支持的矿工们也因为赚到钱,也开始拥抱。

我们从 2023 年 11 月底正式立项到现在 20 个月,完整经历了比特币二层的“爆发—拥挤—洗牌”。我认为整个比特币甚至加密生态也发生巨大变化,已不是散户喊单、KOL 带节奏的草莽时代。Casey、Domo 这些极客都已经淡出大家的视野。

真正的方向盘已经交到了微策略、贝莱德、富兰克林各大对冲基金和上市公司手里,他们买比特币就像当年囤黄金、囤国债一样,直接锁进冷钱包或 ETF 托管账户,而且很少挪动这些资产。

链上数据再明显不过:单笔 10 万美元以上的转账占了全网 89%,三年前才 66%,交易所的币越来越少。这意味着价格、情绪、甚至宏观叙事,主要看这些巨鲸的脸色。

9、ChainCatcher:目前BTCFi仍面临“伪需求”的质疑,你们认为市场对BTCFi的明确需求是什么?能否分享实际用例或场景?

Charlie Hu:从三个方面来说。欧美机构这边持有大量比特币,比如一些流动性基金希望在持有本金的情况下获取年化收益,来覆盖运营成本并获取利润。

随着比特币本位的流动性管理越来越多,它们从依赖传统金融模型,到现在越来越多地转向 DeFi 模型,链上寻找各种收益场景,比如 DeFi 协议中的借贷、流动性挖矿等。

矿工方面也是如此,他们也有自己的资管团队,之前把比特币借给托管平台来获取收益,但随着传统金融模型的不稳定,比如三箭资本、BlockFi 等的崩盘,矿工现在更倾向于寻找链上的收益产品。

而散户方面更复杂,有些是比较专业的投资者,他们在寻找具体的收益场景;有些则是“冲土狗”“冲底派土矿”的投机者,他们更关注短期收益;还有一些是跟风者,主要是为了空投。

10、ChainCatcher:华尔街机构、上市公司开始主导比特币,又如何影响BTCFi行业?会催生哪些新的需求吗?

Charlie Hu: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规与安全性需求。机构投资者目前主要通过ETF等合规渠道持有比特币,但这些资产尚未能合法合规地用于DeFi场景。

一旦相关法案通过,机构将能够将比特币资产用于更广泛的金融化应用,如质押、借贷等,这将极大地推动BTCFi等基础设施的需求。

机构化持仓比例升高使比特币市场的波动逐渐收敛,市场韧性增强。这将为BTCFi等基础设施提供更稳定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机构参与。

RGB、BitVM、Babylon等二层方案和流动质押协议正在为比特币注入DeFi与RWA功能,提升资本效率。机构的参与将进一步推动这些生态的发展,为BTCFi等工具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预计在未来一年半内,相关合规法案可能会通过,这将为机构深度参与比特币金融化提供法律基础。BTCFi等基础设施将受益于这一趋势,成为机构获取收益的重要工具。

11、ChainCatcher:在以大机构主导的新阶段,Bitlayer对应有哪些战略布局或目标?你认为众多比特币Layer2竞争中,大家的决胜因素是什么?

Charlie Hu:基于目前的行业现状,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真正能“出圈”的基础设施,让机构和大散户都能参与进来。

长远来看,我们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素:

一是能不能通过新一代的比特币跨链桥技术,激活那些“沉睡”的比特币资产,让它们能够在各种 DeFi 场景中提供流动性并获得收益。

这是我们最核心的 KPI。如果这个量足够大,甚至超过 WBTC 成为行业第一,那我们的价值就非常大。二是能不能实现高性能、比特币安全等效的交易。

围绕这两个核心点,我们正在开展一系列活动。

一方面我们正在积极去争取“大矿池 + 大机构”这两张牌:F2Pool、Antpool、SpiderPool不仅做节点安全,还直接投了我们的Bridge;我们的股东名单里,有Franklin Templeton等传统资管巨头,还有一些新进来的大机构,我们还未官宣。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开展一系列生态合作活动。比如与币安合作的 Booster活动,以及与其他 Web3 合作伙伴的各种 Campaign。希望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激活更多的比特币流动性,为 DeFi 协议提供 TVL;

让更多的 DeFi 用户(无论是散户还是基金)获得收益,而不是让资产闲置在钱包里;

为矿工带来更多的手续费收入,激活网络上的交易量,让矿池中的部分交易来自我们的平台。

08-04 最新资讯

即刻开始您的数字资产之旅

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市场数据、新闻和分析工具。

Android下载 IOS下载